首页 >> 学术动态
治理与开发并举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发布时间: 2008-11-21
 

朱晓辉
(江西省赣县水土保持局 341100)

简介:江西省赣县有崩岗4138处,每年因崩岗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高达8000-13000t,严重的崩岗侵蚀,恶化生态环境,危害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赣县十分重视崩岗的治理与开发,截止2006年底,已累计治理崩岗364处。在实践中赣县总结出两种有效的治理模式,即生态型模式和开发型模式,为全省的崩岗治理开发提供了经验和示范。最后提出了崩岗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字:崩岗侵蚀;治理与开发;赣县

  近年来,江西省赣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办事,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高效益的赣县”战略部署,结合荒山开发,把崩岗综合治理作为“山上再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崩岗整治的长期斗争中,探索出了一种适合赣县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寓开发于治理的崩岗整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治理崩岗的决心和信心,并涌现了一批开发利用崩岗的先进典型,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崩岗侵蚀区,这种开发式崩岗模式由点向面迅速推广开来,扩展到了全县的10个乡镇46个村,昔日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崩岗群变为一座座“花果山”、“聚宝盆”。

1、基本县情

  赣县地处江西省南部,位于赣江上游,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之称,是著名的“客家摇篮”。全县土地面积 2993 km2,辖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全县全县山地面积23.02万 hm2,人均0.41hm2;耕地面积2.78万hm2,人均0.05hm2,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区农业县,果业、林业、畜牧水产及矿产资源开发是本县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脐橙、梨的栽植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育支柱、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果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打造“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的新赣县。

2、崩岗侵蚀的现状及其危害

  (1)崩岗侵蚀现状

  赣县是南方花岗岩崩岗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地质地貌、降水特征等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严重的崩岗侵蚀,其分布之广、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危害之大,在我国南方堪称罕见,严重地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根据2000年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882.7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5%。根据2005年5月份结束的全县崩岗防治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赣县是一个崩岗发生多、分布广、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县份,全县19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管理区)存在崩岗侵蚀,涉及到67个行政村,占21.3%,发生崩岗4138个(处),崩岗面积1808.3hm2,防治面积2414.8hm2,平均每处崩岗面积4370m2。崩岗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94%。

  全县崩岗分布较广、面积较大且侵蚀严重的有白鹭、田村、南塘、沙地、攸镇、三溪、大田、大埠、韩坊、阳埠等乡镇,其它乡镇有小部分地域存在崩岗侵蚀。其中南塘-田村-白鹭等3个乡镇的崩岗侵蚀最为剧烈,集中连片,崩岗成群,连片区域面积达25km2以上,崩岗密度大,沟谷深,地面支离破碎,沟谷面占坡面面积的30-70%,崩岗悬壁可达5-50m,每坯崩塌泥土一般几百至数千立方米,危害巨大。按崩岗侵蚀类型分:弧形崩岗459处,面积185.7hm2,占10.27%;瓢形崩岗1321处,面积412.7hm2,占28.80%;条形崩岗427处,面积108.1hm2,占5.9%;爪形崩岗84处,面积32.8hm2,占1.81%;混合形崩岗1847处,面积1069.1hm2,占59.12%。按崩岗侵蚀规模大小分:大型崩岗1790处,面积521.5hm2,占28.84%;中型崩岗2008处,面积919.9hm2,占50.87%;小型崩岗340处,面积366.9hm2,占20.29%。

  (2)崩岗侵蚀危害

  严重的崩岗侵蚀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得山地变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失大量泥沙,淤塞江河水域,影响交通和公路沿线的通信线路、电力线以及建筑物的安全,恶化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赣县每年因崩岗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高达8000-13000t,每年流失土层1cm左右,破坏山地植被,造成土壤日益贫瘠,土走山破烂、肥走田低产,“四料”紧缺,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崩岗侵蚀的农田144.4hm2,其中泥沙淹没农田66.9hm2;由于泥沙淤积,田村、白鹭等乡镇河床比50年代平均抬高1.1-1.7m。上世纪60年代兴建的古塘、葛坑拦沙坝设计库容分别为12.8万m3、46.6万m3 ,现均不足2/3;据调查,崩岗侵蚀区多是山洪暴发区。如1999年汛期,白鹭乡一场山洪暴发,耕地被冲毁5.5 hm2,公路大桥被冲跨,倒塌房屋6间,直接经济损失560多万元。

3、崩岗的治理与开发情况

  赣县的崩岗治理起步较早,在建国初期即开展了“封、堵、治”群众性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50年代末,三溪乡下浓村在治理崩岗方面获国务院水保委“让沙洲变良田,叫崩岗长青树”的锦旗嘉奖。进入90年代以来,赣县敢啃硬骨头,加大了崩岗治理力度,坚持植物与工程、治沟与治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崩岗综合治理与开发示范推广。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组于2005年、2006年两度考察了白鹭乡金钩形小流域崩岗治理与开发情况,考察组认为: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崩岗,既治理了崩岗,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建起了果园,增加了农民收入,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值得推广。据统计,全县累计整治崩岗364处,兴建拦沙坝113座,修筑各类谷坊1386座,累计治理和控制崩岗侵蚀面积1072 hm2,利用崩岗开发果园253.3 hm2,累计减少泥沙流失129.29万t,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生态型崩岗整治模式

  即以突出拦沙固土、恢复植被等生态效益为主的崩岗治理。技术上采取上截、下堵与削坡相结合,以及护岸固坡和固脚护坡等工程措施,与内外绿化的生物措施相配合的综合治理方法。林草选择以适应性强,速生快长、根系发达的林草为主,如速生杨树、速生桉树、泡桐、黄檀、篁竹、胡枝子、葛藤、百喜草、马唐等。如江口镇的蕉林村崩岗整治工程为典型。该崩岗面积达0.9 hm2,整治前崩塌严重,地面支离破碎,沟谷面占坡面面积的71.3 %,崩岗悬壁高达30多m,沟谷长达45 m,年流失量达80余t,淤埋农田、阻塞道路、危害严重。1998年起采取“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对该崩岗进行了全面整治。据统计,共修筑干砌石拦沙坝和石谷坊9座,土谷坊31座,砂袋谷坊15座,进行了五级削坡开级处理,播种胡枝子籽50kg,混合草籽21kg,移栽百喜草1万余株,黄竹100蔸,种植木荷、枫香等阔叶树4500多株。通过综合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崩岗侵蚀得到控制,地表已基本覆盖,泥沙危害得到消除。

  (2)开发型崩岗整治模式

  即以经济开发为主的崩岗治理。技术上选择较大的崩岗在采取上截、下堵等工程措施后,在崩谷内进行适度削坡,整修成高标准的反坡台地,栽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既可治理水土流失,又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果树如蜜梨、板栗、脐橙、篁竹等,当年套种经济作物当年见效,2-3年后产生经济效益。如白鹭乡桃溪村的钟恩伟一家,从1996年起投入8万多元,平整崩岗20余座,崩岗内开发果园面积约3.4 hm2,崩岗口筑起拦沙坝,建起猪舍,2002年仅果园纯收入达5万多元,出栏生猪创收1万多元,靠开发利用崩岗致富了,盖起了小康楼,在当地传为佳话。目前,全县利用开发果园面积6799.5亩,这样既治理了崩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建起了基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田村、白鹭、南塘等乡镇的群众通过整治崩岗搞开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县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崩岗治理工作,治理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赣县崩岗数量多、面积大,治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目前,全县尚有4138处崩岗亟待治理。由于目前国家尚无崩岗治理的专项资金,而赣县又是国定贫困县,县级财政比较薄弱,投入崩岗治理的资金极为有限,还没能形成规模、集中连片的治理格局,成为制约本县崩岗治理速度与质量的关键。

  (2)治理工程的后续管理、维护措施不到位,影响了整体治理效益的充分发挥。根据调查,赣县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崩岗整治工程因失管失修,基本上丧失了防御功能。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性建设活动日益频繁,赣县局部地区的崩岗侵蚀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赣县矿产资源丰富,在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乱采滥挖,随意倾倒弃土渣石较严重,进而发展成为“人造崩岗”。

5、防治对策及建议

  (1)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崩岗侵蚀区植被恢复。将白鹭、田村、南塘、沙地、攸镇、三溪、大田、大埠、韩坊、阳埠等崩岗多发、易发区,列为预防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在其建设各种工程项目要详细勘察,科学论证,并进行合理施工,防止水土流失。初发的水土流失、崩岗要即早防治,防止扩大。

  (2)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活动型崩岗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科学治理。要针对崩岗的土壤岩性、侵蚀强度、侵蚀类型、侵蚀程度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因害设防,采取“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的立体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整治。崩岗治理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在治理过程中,要特别同发展当地经济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开发性治理崩岗的模式,不仅崩岗得到治理,还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从而有利提高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3)加大投入,专项治理

  要从根本上防治崩岗侵蚀,关键是加大治理经费投入。崩岗侵蚀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侵蚀强度大,产沙量高,崩岗一旦形成,植被难于恢复,治理难度大,投资巨大。国家有必要专门立项,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专项治理。只有依靠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才能保证崩岗治理的进度和质量,从源头上根治崩岗侵蚀的危害。同时,建议国家加大对崩岗侵蚀区土地生产潜力等方面研究的投资力度,为崩岗侵蚀综合治理提供可靠技术保证。

  (4)加强宣传,严格执法

  深入崩岗侵蚀严重的乡镇、村组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崩岗危害性和防治崩岗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水土保持、保护森林植被的意识。抓典型宣传,利用崩岗治理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做法做教材,激发广大群众治理崩岗的信心,提高他们保护水土和森林植被的自觉性。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对在崩岗侵蚀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砂(矿)等现象,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0/09/01 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