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召开“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08-11-21
 


    “5.12” 汶川地震已造成了大量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次生灾害隐患亦十分严重。局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强度加剧,情况复杂,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要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于2008年7月2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座谈会”。

    座谈会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朱金兆教授主持,邀请了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管理中心、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清华大学水利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等全国水土保持相关机构单位的21位专家学者,其中13位专家学者从“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植被恢复、灾害评估和灾害危险区划分、次生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预警、水土保持科学规划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报告,报告的大部分专家都是灾后冒着生命危险亲临现场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初步研究后,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们也到场聆听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和建议,不但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植被恢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赵廷宁教授对地震灾区植被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出灾区森林植被破坏非常严重,急需植被恢复,而植被恢复难度大。赵教授建议在进行灾区植被恢复时,应考虑岩石种类、产状、风化程度、坡度、粒径级配、坡面粗糙度等划分立地条件;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即使是植被恢复也需要以集水区为单元;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植被恢复注意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应用直升飞机绿化;广泛应用工程绿化技术,如简易喷播等;大幅度提高绿化工程定额。对于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植被恢复,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兆印教授是这么说的,对于丧失了表层土壤,植被恢复困难的情况,可以种植如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Vent.)这样的能在岩缝里生长的木本植物作为主导物种,稳定山坡,加快植被演替,尽早恢复植被。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马毓淦专家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害对水土流失的破坏形式主要有3种,一种为抛掷型的滑坡,一种为重力滑坡,还有一种为剥离式滑坡,分析了3种形式植被恢复的可能性,并指出,能恢复植被的就尽量恢复,不能恢复植被的要暂时放弃,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灾害评估和灾害危险区划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专家王礼先教授建议,在灾后重建选址前,首先要进行山区荒溪(山洪泥石流沟道)分类,划分山洪泥石流灾害危险区,然后选择比较安全的地区进行灾后重建,选址不能选择在滑坡体上,或者滑坡和泥石流可危害到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苏峡专家,将山洪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次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并对各个分区提出了防灾建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蔡强国专家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灾后乡镇重建选址时, 要实施建设用地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在评估工作中对新建建筑物是否会遭受山洪灾害的侵害和建筑物修建是否会加剧山洪灾害进行评价和论证。如可能遭受或加重山洪灾害而又必须修建的, 项目建设时必须同时做出防洪设计和减灾方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傅旭东副研究员在报告中强调,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数量多,分布集中,汛期隐患大,需要进行溃决风险评估,并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采用数字流域模型,应用水文比拟和滚动修正方法,预报了堰塞湖的来水过程;采用包括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与土力学机理的水土耦合模型,模拟了堰塞湖溃决发展和溃决洪水演进过程,为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次生灾害监测预警。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说,强烈地震严重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将进入一个活跃期,这个活跃期将持续20—30年,特别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将特别活跃,必须加强灾区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监测和预警工作,减轻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特别是避免重大人员伤亡。蔡强国研究员在提交的报告中,鉴于”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灾区面临雨季和地表松动等事实,呼吁尽快建立灾后山洪灾害预警。王兆印教授也强调,要加强次生灾害的观测和研究,根据震后次生灾害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略,做出风险图,对于可能发生新的崩塌、滑坡的地区和泥石流灾害风险大的地区,要设预警系统。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水土保持规划。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宁堆虎专家建议,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设立水土保持规划专家指导小组,到各地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高甲荣教授风趣地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重建未动,规划先行,道破了规划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性,高教授对灾区风景区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王礼先教授就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水土保持规划做了详细的分析,王先生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汶川地震灾害恢复重建条例(草案)》,其中的“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应包括水土保持规划,灾区水土保持规划要贯彻“以防为主”和“以避为主”的方针,在恢复重建之前,应首先调查评估地震灾害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绘制新的土壤侵蚀图与山洪泥石流沟道危险区图是规划的基础。王先生从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规划、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标准和水土保持规划投资预算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李智广教授,从区域水土流失分布、面积和强度,水土保持措施损毁分布、面积和损毁程度,以及坡度耕地分级、面积和强度等多方位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灾后重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依据。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标准和定额。报告中,许多专家都提到了灾后恢复重建时不同工程的标准和定额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曹文洪研究员在分析淤地坝损毁及对策时指出,应加强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崔鹏研究员在分析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时提到了应提高山区城镇防洪标准,防止超常洪水,特别是堰塞湖溃决洪水对城镇的危害。北京林业大学谢宝元教授也提到了,应该研究危险区划分标准,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赵廷宁教授在分析灾后植被恢复对策时提到,应大幅度提高绿化工程定额。可见,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标准和定额问题至关重要。

    曹文洪研究员在汶川地震后亲赴甘肃现场调查震后淤地坝等水利水保设施损坏情况,指出震后淤地坝损毁严重,并就损毁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和有益的建议,为灾后重建过程中水利水保设施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刘传正研究员从地质环境角度出发建议,为了避免或减轻“灾后忙”的局面,应以汶川地震作为一个认识论变化的“拐点”,从地质灾害自然、社会和资源三属性出发,认真思考论证是“以灾害论防治”,还是从地质本原出发寻求人居环境与工程的地质安全。正确的策略可能是既研究与防灾减灾相关的地质问题,也研究与地质相关的防灾减灾问题,而不满足于研究“地面地质问题”。

    专家学者们的建言献策,为汶川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与会专家学者们积极倡导、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准备在年内组织召开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为灾后重建提供更具体更科学的依据。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0/09/01 17:06:22